
▲陈隆恪一家三口与父亲陈三立抗战前合影于庐山
陈隆恪的妻子,是萍乡望族上栗清溪喻家喻兆蕃的三女儿,名喻徽,字秀群,一字婉芬,婚后育有一女名陈小从。
上栗清溪喻家可谓是书香门第,仕宦之家。喻兆蕃的祖父喻增高,授翰林院编修,仕至詹事府右春坊左庶子,著有《澹香斋遗稿》,还是晚清名臣郭嵩焘的老师。咸丰年间,郭嵩焘因战事带兵过萍乡,特意到清溪喻增高墓上展拜,并写下《萍乡道中书感》三首。喻兆蕃的父亲喻恭和,优廪生,著有《友松山房集》。喻兆蕃本人年20岁时应童子试,三场均列榜首,补县学生员。光绪十一年(1885年)中举人,光绪十五年乙丑(1889年)中进士,与陈三立同榜,钦点翰林院庶吉士。历仕宁波、杭州知府,海防兵备道等职,光绪三十四年(1908年),因母病故回家守孝。民国后致力于萍乡地方教育事业,为萍乡培养了大量人材。所著有《人理集》《问津录》《温故录》《既雨轩诗钞》《既雨轩文钞》。
喻兆蕃有二子五女,长子喻磐(相平),娶上栗金山张鹏霄女张麦秋,即我国著名音乐家喻宜萱的父亲、母亲;次子喻崧(叔峻),娶萍乡贺国昌女;长女喻筠,适贺鹏武(字逊飞,贺国昌侄);次女喻雅,适萍乡文倬;三女喻徽,适义宁陈三立次子陈隆恪;四女喻彤,适莲花朱益藩次子朱毓璋;五女喻彝,适山阴俞大经。
陈隆恪与喻夫人很早就已订婚,两家订婚时,陈隆恪尚在日本留学,结婚却比较迟,喻兆蕃很喜欢陈隆恪,一再催促陈家完婚。据《陈隆恪先生年表》记载:“民国四年乙卯(1915)先生二十八岁,十月,先生赴江西萍乡,与未婚妻喻徽(字婉芬)完婚,在萍乡过年。”《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》“1915年”条也记载:“本年兄隆恪二十八岁,十月初二日至萍乡,入赘喻兆蕃家”,陈隆恪从此与上栗清溪这片土地结缘。
陈三立以诗闻名,其子皆能诗,陈衍在《石遗室诗话》中记载:“散原诸子多能文辞,余赠师曾诗,所谓‘诗是吾家事,因君父子吟’者也”。与衡恪、寅恪、方恪作诗所不同的是,陈隆恪的诗兴得力于岳父的启发。1915年完婚后,在喻家居住期间,受岳父喻兆蕃引导开始写诗。喻兆蕃十分喜欢笃实厚道的陈隆恪,朝夕与之切磋诗艺,还赠送给他一部《诗韵》,在岳父的引导下陈隆恪从此与诗结缘,陈三立偶然得知了陈隆恪还会作诗便十分高兴。据陈小从回忆:“不知道什么原因,祖父(陈三立)对于父亲(陈隆恪)能诗一事却并不知晓,一次偶然的机会,祖父在刊物上见到署名‘彦和’的几首诗,就对我母亲说:‘这不是隆伢的名字吗,难道他也学作诗?写的还不错呢!’母亲插话说:‘他没有七弟(陈方恪)作得好吧’,祖父摇头道:‘不然,老七的诗辞藻华丽,但没有老五的充实’”。
对于陈隆恪的诗陈声聪有评价这样说:“彦和之诗,不主一家,大体近于涩,论功力,有过于师曾、寅恪,而聪明不及师曾,才气微不如寅恪”。陈寅恪的弟子蒋天枢曾评价道,“彦和先生,生平所历,坎坷多于平途,一寓托之于诗,晚清百余年,世道俶诡变幻,先生时撷之以入诗,以故同照阁诗于晚清以还世道隆污反映者实多,此留心近世史者所宜观览也”。